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21日电(魏建军)仲夏的崆峒山下,泾水之滨生机盎然。20日,借“崆峒杯”全国武术邀请赛暨2025崆峒武术大会东风,“文旅合鸣?崆武同辉”平凉市崆峒区与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这场跨越陇鄂两地的“双向奔赴”,以名山为纽带、以武术为灵魂,标志着两大“全国武术之乡”正式开启文旅资源共享、市场互动、业态共兴的深度合作,为西北与中南地区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签约仪式上,平凉市崆峒区委副书记、区长樊对对与武当山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聪代表双方签约,平凉文旅投公司与十堰太和武当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同步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两份协议的落笔,将陇东的崆峒雄岳与鄂西的武当仙山紧密相连。
“这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文化共鸣的延续,是产业共兴的起点。”崆峒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万红艳在仪式上的感慨,道出了这场合作的深意。崆峒与武当,虽相隔千里,却有着惊人的“基因相似性”:同以名山为脉——崆峒山是“道源圣地”,武当山是“道教仙山”;同以武术为魂——均位列“全国武术之乡”,崆峒武术刚劲雄健,武当太极柔中带刚;同以文旅为基——皆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避暑胜地,文旅康养产业均为区域经济支柱。
樊对对在致辞中直言:“崆峒与武当恰如陇鄂大地上的两颗璀璨明珠,签约只是开始,合作永无止境。我们期待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在景区串联、资源共享、市场互动中发挥互补优势。”陈聪则表示,武当山将毫无保留分享文旅运营经验,与崆峒共同探索“武学共研、山水互鉴”的新路径。
能与武当山“强强联手”,崆峒区有着深厚的文旅家底。作为古丝路西进北上的关隘重镇,这里承载着三千年文明印记——轩辕黄帝“问道崆峒”的典故载于《史记》,周人先祖在此播撒农耕火种,古菱齿象化石、“寺洼文化安国式”陶器、埃及蜻蜓眼琉璃珠等文物,串联起从远古到丝路的文明脉络。
如今的崆峒区,已形成“全域旅游新格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1138.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和45.78%;2021年以来,连续三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或“先进县”,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15.5亿元。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旅游+”战略的深度落地。以崆峒山5A级景区为龙头,崆峒区构建起“三区一带一核心”文旅康养格局:崆峒山—海寨沟旅游观光区、养子寨—韩家沟休闲度假区、天门塬旅居康养区串联成线,泾河川区乡村旅游示范带辐射带动,中心城区文旅康养服务核心提供支撑。2024年,全区新增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5个、非遗工坊18家,农家乐及民宿达56家,“和美乡村绣崆峒”等品牌活动让乡村旅游持续火热。
“我们不仅有山水,更有‘康养密码’。”万红艳在介绍中提到,广成子开创的道家养生思想、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传承的针灸技艺,与平凉红牛宴、康养素斋等美食结合,让崆峒成为“天然疗养院”。
作为合作的另一方,武当山的“家底”同样厚重。这座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不仅拥有“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奇特自然景观,其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八大避暑胜地之一。
近年来,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路径,擦亮了四张“金名片”:武当道乐、太极文化、养生理念、古建艺术。通过培育文化演艺、特色民宿、武术研学三大业态,成功举办两届世界武当太极大会、首届全球旅行商大会,构建起成熟的文旅运营体系。
“武当的经验,正是崆峒建设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最需要的。”樊对对在致辞中坦言,武当山在品牌营销、业态创新、大型活动策划等方面的实践,将为崆峒提供重要借鉴。数据显示,武当山通过“武术+研学”“养生+民宿”模式,近三年游客复游率提升至40%,文旅收入年均增长超15%,其“文旅兴区、生态惠民”的路径已成为行业范本。
根据合作框架协议,未来五年,两地将从四大维度深化合作,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文旅生态。
在市场推广层面,双方将联合制作宣传资料,通过官方网站、新媒体矩阵互相推介旅游资源,并共同举办旅游推介会、武术交流展演等活动。“我们计划互送客源,鼓励两地旅行社开发‘崆峒问道+武当论剑’跨区域线路,预计首年可互送游客超10万人次。”陈聪透露。
产品创新是合作核心。依托崆峒道源文化、皇甫谧针灸非遗,以及武当太极养生、古建文化,两地将联合开发“非遗体验之旅”“武学研学之路”“康养度假套餐”等产品,并共同打造“崆武”联名文创 IP。樊对对表示:“比如崆峒的中医理疗与武当的太极养生结合,能形成‘1+12’的康养体验。”
信息与人才支撑将同步跟进。双方将建立旅游数据共享机制,定期交换游客流量、市场分析等数据;每年开展管理人员互访培训,分享景区运营、服务提升等经验。“崆峒的乡村旅游活化经验与武当的5A景区管理模式,值得双向学习。”万红艳在介绍崆峒文旅资源时提到,当地已建成56家特色民宿,而武当山的民宿集群运营模式或将助力其提质升级。
为保障合作落地,两地将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建立年度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制定具体合作计划。“我们要确保每项合作都有时间表、责任人,让‘纸面上的协议’变成‘实打实的成效’。”樊对对强调。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签约仪式落幕时,这句古语道出了两地的共同心声。从崆峒山的“雄奇险峻”到武当山的“灵秀幽深”,从崆峒武术的“刚猛矫健”到武当太极的“以柔克刚”,自然与人文的互补性,让这场合作充满想象空间。
樊对对在致辞中展望:“我们期待与武当携手,将两地打造成‘北有崆峒、南有武当’的文旅康养黄金线路,让更多人感受中华武学的博大精深,体验山水康养的独特魅力。”
随着合作的推进,崆峒的“三区一带一核心”与武当的“文旅康养生态圈”将实现无缝对接。业内人士分析,这场跨省合作不仅能推动两地文旅收入提升,更将为中西部地区文旅资源整合提供“崆武样本”——以文化为魂、以交通为脉、以市场为桥,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正如万红艳所言:“当崆峒雄岳遇见武当仙山,必将在文旅融合中碰撞更璀璨的火花。”随着合作深入,两地有望打造出“北有崆峒问道,南有武当论剑”的文旅品牌,为全国跨区域文旅协作提供可复制的“崆武样本”。(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