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大陆官方网站)-云开文化有限公司

400-023-6860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论坛】李后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几个核心问题

2025-07-13 23:06:48 小编

  KaiyunKaiyun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尤其是提出了“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要求。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决定》,要求形成“以文润城、以商兴城、以旅塑城、以体营城”的发展格局,城市综合能级迈上新台阶。那么,文化与旅游能否融合?融什么?怎么融?融起来有什么意义?值得研究回答。

  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前提是底层逻辑必须一致。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是人造的物质与精神,属于基础的深沉的持久的力量。旅游的本质是人悦,满足“五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愉悦,属于心理的感性的体验的活动。可见,文化与旅游在精神层面是逻辑一致的,具有相容性和同一性,因此文旅能够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赋予旅游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提升了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游客在旅行中,不仅欣赏自然风光,更渴望体验当地的文化风情,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为文化传播和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通过旅游活动,文化得以传播、传承和弘扬,增强了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需旅游体验升级,更追求个性化、体验式、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这促使文旅融合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体验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融合满足了人们对文化和旅游的双重需求。

  有国家战略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旅融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等,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

  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

  可见,文化与旅游在内在属性、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和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共同性和互补性,使其能够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重在要素重组与价值裂变。文旅融合特别是文商旅体融合的本质,在于打破产业边界,通过要素流动与功能互补实现价值重构,核心需聚焦四大维度——

  文化是融合的灵魂,需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的动态叙事载体。例如故宫文创通过解构文物纹样,开发数字藏品、IP联名产品,年销售额从6亿跃升至25亿;西安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基底,通过实景演艺、国潮市集构建沉浸式消费场景,实现客单价从60元到280元的跃升。成都可依托金沙遗址、三国文化等超级IP,推动“文化符号—创意产品—体验服务”的全链转化。

  商业是融合的引擎,需从传统零售向复合型消费生态升级。上海“上生99新所”将历史建筑(哥伦比亚俱乐部)与茑屋书店、网红餐饮结合,打造24小时活力街区,日均客流超1.5万人次;成都太古里将川西民居元素融入设计师品牌,推出“街巷肌理纹样”服饰,甚至开发“刺绣篮球”等跨界商品,形成“国潮美学+高端消费”闭环。核心在于通过空间价值激活,实现文化溢价与商业变现的双向赋能。

  旅游是融合的载体,需突破“景点观光”局限,构建全时全域体验网络。内蒙古通过“赛事进景区”策略,在敕勒川房车营地嵌入飞盘赛、非遗市集,单场活动吸引3400人参与,形成“运动引流—美食消费—生态观光”链条;香港西九文化区联动M+博物馆、海滨运动带与高端商业,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40%。成都可依托锦江绿道、龙门山生态带,串联“白天研学+夜游消费”“赛事观演+民宿集群”等时序场景。

  锦江绿道是成都市主城区首条大型绿道,开启了人们对“绿道”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图源:成都全搜索)

  体育是融合的催化剂,需释放其高频互动与社群聚集价值。北京工人体育场年均承办80余场赛事,单日引流5万人次,依托三里屯商圈开发“赛后经济”套餐(深夜食堂、明星同款服饰),带动区域商业价值提升30%;内蒙古以“草原徒步+那达慕歌舞”融合项目,使游客复购率提升至65%。成都应借势世运会等国际赛事,打造“观赛+旅游+衍生消费”生态圈。

  2025年7月7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曹立军在兴隆湖湖滨场馆中心,听取世运会场馆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图源:成都市人民政府网)

  核心在机制破壁与模式创新。融合的深度取决于系统性解构能力,需构建“六位一体”策略体系(机制、产品、场景、消费、科技、政策),重点推进三类融合范式。

  通过产业链延展与空间复用,渐进式释放资源潜能。空间再生——上海上生99新所保留老厂区历史肌理,引入艺术展览与潮牌零售,使废弃工业区转型为文化地标;成都猛追湾依托锦江生态带,将滨河空间改造为文创市集与河畔剧场,重塑“老成都烟火气”。业态共生——推动文化场馆、体育设施引入轻食咖啡、文创零售,如故宫“冰窖餐厅”年营收破亿,验证“一场多用”的复合价值。

  科技赋能场景——成都文殊坊街区运用AR技术,游客扫描建筑即可触发历史场景重现,配合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消费券,使客单价提升25%;杭州“云上亚运”平台联动赛事与文旅,基于人流热力图动态调节周边酒店价格,带动消费额激增210%。时空协同运营——三里屯-工体板块以“赛事引流+商业承接”模式,通过深夜食堂、主题快闪店承接赛后客流,形成“18小时经济圈”。

  工业遗存转型——北京首钢园以钢铁文化为纽带,联动冬奥滑雪大跳台、元宇宙乐园,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土地价值提升5倍;成都东郊记忆也是成功案例。全域生态构建——内蒙古依托草原沙漠资源,开发“徒步赛+非遗展演+房车营地”项目,使单一景区升级为四季度假目的地。

  关键是构建闭环与生态赋能。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资源—场景—消费—再生”闭环,重点构建四大体系。

  打造“IP事件—场景联动—衍生消费”链条,如丽江古城通过“实景演艺+篮球明星直播”,联动酒店推出IP主题房,带动周边消费增长150%;开发高端消费生态,如上海组合“IP艺术展+奢侈品快闪店+室内马术”,吸引高净值客群,实现文化体验与高端消费共生。

  构建“智慧服务+无界运营”平台,如“沪小游”小程序整合文旅预订、行程规划功能,提升游客满意度30%;创新全时空场景。高铁站增设“非遗展+体育零售”专区,老旧厂房改造为“文创工作室+运动体验馆”,突破物理空间限制。

  推动沉浸式技术普及,着力全息剧场、数字光影秀场提升互动深度,如成都数字非遗馆用全息投影展示蜀绣技艺,使非遗产品销量翻番;通过人流热力图、消费偏好分析,建设智慧管理中枢,动态优化业态布局与活动排期。

  设立融合发展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元宇宙场景开发、智能场馆升级,如四川可设立省级文商旅体创投基金;创新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联合审批平台,对商圈引入非遗工坊、街头赛事给予场租补贴,破解“多头管理”梗阻。

  文旅融合提供了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生活品质。融合催生了定制化、体验式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满意度。

  文旅产业是综合性产业,融合后产业链延长,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相关行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繁荣。推动文旅与农业、工业、科技等产业融合,形成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数字文旅等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通过旅游开发,文化遗产得到活化利用,促进保护和传承,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为文化创新提供平台,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活力和竞争力,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

  文旅融合使旅游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吸引国际游客,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推动文明互鉴,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国家软实力。

  文旅融合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文旅项目,促进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文旅融合加深人们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提升游客的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

  可见,文化与旅游融合不仅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了经济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还促进了文化传承创新、国家软实力提升以及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消费升级与产业变革的双重浪潮下,成都市文商旅体融合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融什么?首先考虑要素重组与价值裂变,从文化基因、商业动能、旅游载体、体育流量四方面分析融合要素,使要素重组带来价值提升。怎么融?必须推进机制破壁与模式创新,注重“六位一体”系统解法,在机制创新、产品设计、场景营造等六大方面下功夫。如何可持续融合?构建闭环与生态赋能,围绕流量—消费转化、资源—空间活化、科技—体验升维、政策—金融护航四大体系。

  当前,四川正迎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性机遇,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引擎,必须通过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打造城市竞争新优势。这一融合绝非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一场要素重组、功能互补、价值跃升的系统性变革。立足四川省委“五区共兴”和成都市委“智慧蓉城”建设部署,成都需以机制破壁为基、场景创新为刃、生态赋能为核,构建“文化为魂、商业为翼、旅游为体、体育为媒”的融合新范式,将战略势能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文旅融合的终极目标,是让城市从“功能载体”蜕变为“生命共同体”。成都当以机制破壁打通要素血脉,以场景创新重塑空间肌理,以数字赋能激活产业神经元。当东安湖的赛事呐喊与锦江夜游的桨声共鸣,当宽窄巷子的盖碗茶香浸润着蜀绣非遗的针线,这座城市便真正实现了“场景可沉浸、资源可再生、价值可循环”的融合生态。未来的成都,必将以“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天堂”为画卷,以文商旅体融合为笔墨,绘就一幅贯通古今、链接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图景——这既是回应省委战略部署的“成都方案”,更是献给世界城市的“中国式现代化”融合范本。

  作者:李后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主办 四川省情网网站标识码5100000032蜀ICP备17028734号-2

  Email:1.地情文章:,2.《巴蜀史志》编辑部:,3.工作动态(新闻稿): 技术支持:动易软件

联系专业的商务顾问,制定方案,专业设计,一对一咨询及其报价详情
服务热线服务热线 400-023-6860
免费咨询服务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400-023-6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