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融创・幸福里文创小院,绒花的细腻、陶艺的拙朴、扎染的绚丽在360平方米的空间里交织碰撞。这座自2024年10月开放的非遗主题院落,如今已成为青白江区非遗活化+助残就业的典范,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更成为2025成都国际非遗节的亮眼名片。
这里是我们1+N残疾人文云开全站Kaiyun平台创空间的核心示范点。基地负责人林卫东介绍,小院独创残联搭台+非遗赋能模式,聚合十二针绣坊、八阵图面塑工坊等8个特色工作室,形成完整的非遗产业链。今年,院内研发的绒花饰品和蜀绣作品更成功入选故宫联名文创,让传统技艺登上了更高级别的舞台。
在绒花工作台前,阳光为蚕丝镀上金边。肢体残疾的江越右手翻飞间,一朵栩栩如生的绒花渐次绽放。
“十年前一场意外让我左手截肢,毕业后经区残联介绍到青融创基地做宣传。接触到绒花项目后,工作之余跟着专业老师学,慢慢就掌握了这门技能。”江越说,去年10月,绒花项目随小院入驻城厢古城,深受游客喜爱。更让她自豪的是,今年5月受邀到北京故宫展演,获得中国残联主席的亲自点赞。如今,她的绒花产品不仅受国内游客青睐,更远销阿联酋、泰国等地。
隔壁的陶艺工坊内,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刘舰正赶制着陶猪制品,“这是给三星堆做的代加工产品,用于游客文物修复体验活动,要做一万个。”他还透露,陶艺项目在小院主要分三块——为企业和文博单位加工陶器、供游客体验传统文化、为残疾朋友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扎染工作室的蓝白世界里,负责人郭歌正专注于织物扎结工序。她表示,扎染项目已渐成熟,“我们和阿坝文旅合作,带领残疾朋友制作了一万多个扎染手工作品,很受市场欢迎。”
除了绒花、陶艺、扎染的亮眼成绩,蜀锦、蜀绣、泥塑、面塑、钩织等项目也通过技能培训、产品云开全站Kaiyun平台研发、集市展销等活动,让非遗“活”了起来。
“在区委区政府推进文商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让小院成为‘千年古城、丝路新港’品牌的鲜活载体。”林卫东表示,会继续深耕,让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创新,既守护文化根脉,又点亮残疾人群体的就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