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对《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规范本市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三条:“本市立法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宁德高质量发展。”
三、将第三条改为第四条,修改为:“本市立法应当严格遵循立法法规定的各项基本原则,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
“地方性法规应当从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体现地方特色,内容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省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对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
四、将第四条改为第五条,第一款修改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对本市的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五、将第七条改为第八条,修改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等形式,加强对本市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
“编制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应当认真研究代表议案和建议,广泛征集意见,科学论证评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按照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等立法的要求,确定立法项目。”
六、将第九条改为第十条,修改为:“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应当会同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其他工作机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立项申请报告进行审查,编制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立法规划应当在新一届常务委员会产生后六个月内编制完成,年度立法计划应当在上一年度末编制完成。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经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并向社会公布。
“年度立法计划应当明确项目类别、法规名称、提案人、起草单位、安排审议的时间等事项。提案人应当按计划及时向常务委员会提交法规案。”
七、将第十条改为第十一条,修改为:“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按照常务委员会的要求,督促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的落实。市人民政府拟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立法项目应当与常务委员会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相衔接。
“年度立法计划实施过程中,新增提请审议的立法项目,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的规定提出立项申请,进行审查,报请主任会议决定;推迟提请审议的立法项目,提案人或者起草单位应当报请主任会议决定。”
八、将第十一条改为第十二条,修改为:“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法规案,由提案人组织起草法规草案。
“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提前参与有关方面的法规草案起草工作;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法规草案,可以由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组织起草。
“专业性较强的法规草案,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起草工作,或者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起草。”
九、将第十二条改为第十三条,修改为:“起草法规草案应当注重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设定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收费以及涉及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等内容的,应当通过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公开听取意见。”
十、将第十四条改为第十五条,修改为:“十名以上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联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主席团决定不列入会议议程的,交常务委员会或者有关专门委员会在闭会后审议。
十一、将第十九条改为第二十条,第一款修改为:“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法规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法规草案及其说明、有关资料发给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可以适时组织代表研读,征求代表的意见。”
十二、将第二十九条改为第三十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可以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调整事项比较单一或者部分修改、废止的法规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或者遇有紧急情形的,也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
十三、将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三十二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对法规案进行统一审议,提出修改情况的报告或者审议结果报告和法规草案修改稿,对涉及的合法性问题以及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报告中予以说明。对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的重要意见没有采纳的,应当向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反Kaiyun馈。
“法制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可以邀请有关专门委员会成员、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人员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十四、将第三十二条改为第三十三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以及利害关系人、相关群体等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法规案有关问题专业性较强,需要进行可行性评价的,应当召开论证会,听取有关专家、部门和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方面的意见。论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法规案有关问题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需要进行听证的,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有关基层和群体代表、部门、人民团体、专家、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
“采取听证会形式的,应当在举行听证会的十五日前将听证会的内容、对象、时间、地点等在宁德人大网、闽东日报等媒体上公告。听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十五、将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六条,修改为:“法规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三次审议后,仍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暂不交付表决;或者对个别意见分歧较大的重要条款,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单独表决。单独表决的条款经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后,主任会议根据单独表决的情况,可以决定将法规草案表决稿交付表决,也可以决定暂不付表决。
“法规案暂不付表决的,由主任会议交法制委员会或者有关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审议。”
十七、将第三十七条改为第三十八条,修改为:“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法规案,因各方面对制定该法规案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法性等重大问题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搁置审议满两年的,或者因暂不付表决经过两年没有再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审议的,主任会议可以决定终止审议,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必要时,主任会议也可以决定延期审议。”
十八、将第四十条改为第四十二条,修改为:“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地方性法规,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法规公布后,法规文本以及草案的说明、审议结果报告等,应当及时在常务委员会公报和宁德人大网、闽东日报等刊载。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规文本为标准文本。”
十九、将第四十一条修改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退回修改或者不予批准的地方性法规,经法制委员会进行修改后,由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的程序表决通过后,再报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二十、将第四十二条改为第四十三条,修改为:“本市地方性法规解释权属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十二、删除第八章。将“第九章”改为“第八章”,“第十章”改为“第九章”。
二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九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与有关的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协同制定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或者有关区域内实施。”
二十四、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条:“常务委员会可以选取调整对象具体、法律关系清晰、便于操作执行等的立法事项,以不分章节、短小精悍、务实管用的‘小切口’形式进行专门立法。”
二十五、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一条:“常务委员会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建立完善联系与指导机制,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对法规草案和立法工作的意见。
“常务委员会根据实际需要聘请立法咨询专家,发挥其专业优势,为地方立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
二十六、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二条:“常务委员会应当加强立法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发布立法信息、介绍情况、回应关切。
“法规公布后,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制定贯彻实施方案、召开动员部署会,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学习培训、切实履行普法执法责任,推动法规全面有效实施。”
二十七、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四条:“法规自施行之日起满两年,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要求市人民政府就法规实施情况向常务委员会作书面报告。
“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组织对相关法规开展执法检查,了解法规的执行情况,提出落实和完善法规的意见。”
二十八、将第五十五条修改为:“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组织或者委托第三方对有关法规或法规中有关规定,进行立法后评估,评估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二十九、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六条:“市人民政府规章的备案审查,依照《福建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一)将第二条中的“制定、修改、废止、解释”修改为“制定、修改、废止和解释”。
(三)在第六条中的“部分地方”后增加“暂时”,“停止适用”前增加“暂时”。
(七)将第十六条第二款、第十七条中的“有关的专门委员会”修改为“有关专门委员会”。第十六条第二款、第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款中的“有关的工作机构”修改为“有关工作机构”。
(八)在第十八条中的“以及起草过程中”前增加“涉及合法性问题的相关意见”。
(十一)将第三十三条中的“常务委员会门户网站”修改为“宁德人大网”,“《闽东日报》”修改为“闽东日报”,删去本款中的“向社会公布”。
(十二)在第四十三条中的“市中级人民法院”前增加“市监察委员会”,在该条中的“可以向”后增加“市人民代表大会”。
(十三)将第四十四条第一款中的“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修改为“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
《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并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重新公布。
2016年4月1日福建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
2025年1月8日宁德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的决定》修正
2025年3月25日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为了规范本市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废止和解释地方性法规,常务委员会审查市人民政府报请备案的政府规章,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立法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宁德高质量发展。
第四条本市立法应当严格遵循立法法规定的各项基本原则,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
地方性法规应当从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体现地方特色,内容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省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对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
第五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对本市的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地方性法规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六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完善立法机制,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发挥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第七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决定就特定事项授权在一定期限内在部分地方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本市的地方性法规的部分规定,并报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八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等形式,加强对本市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
编制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应当认真研究代表议案和建议,广泛征集意见,科学论证评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按照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等立法的要求,确定立法项目。
第九条申请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的立法建议项目,提出项目的单位应当提交立项申请报告。立项申请报告应当对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拟确立的主要制度作出说明,并附上法规草案建议稿。
第十条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应当会同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其他工作机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立项申请报告进行审查,编制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立法规划应当在新一届常务委员会产生后六个月内编制完成,年度立法计划应当在上一年度末编制完成。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经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并向社会公Kaiyun布。
年度立法计划应当明确项目类别、法规名称、提案人、起草单位、安排审议的时间等事项。提案人应当按计划及时向常务委员会提交法规案。
第十一条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按照常务委员会的要求,督促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的落实。市人民政府拟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立法项目应当与常务委员会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相衔接。
年度立法计划实施过程中,新增提请审议的立法项目,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的规定提出立项申请,进行审查,报请主任会议决定;推迟提请审议的立法项目,提案人或者起草单位应当报请主任会议决定。
第十二条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法规案,由提案人组织起草法规草案。
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提前参与有关方面的法规草案起草工作;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法规草案,可以由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组织起草。
专业性较强的法规草案,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起草工作,或者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起草。
第十三条起草法规草案应当注重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设定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收费以及涉及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等内容的,应当通过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公开听取意见。
第十四条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规案,由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第十五条十名以上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联名,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主席团决定不列入会议议程的,交常务委员会或者有关专门委员会在闭会后审议。
第十六条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法规案,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先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依照本条例第五章规定的有关程序审议后,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由常务委员会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
第十七条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规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规案,由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也可以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审查、提出报告,再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如果主任会议认为法规案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可以建议提案人修改完善后再向常务委员会提出。
第十八条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规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也可以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审查,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不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报告或者向提案人说明。
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审查法规案的时候,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十九条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法规案,应当同时提交法规草案文本及其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参阅资料。修改法规的,还应当提交修改前后的对照文本。法规草案的说明应当包括制定或者修改法规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内容,涉及合法性问题的相关意见以及起草过程中对重大分歧意见的协调处理情况。
第二十条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法规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法规草案及其说明、有关资料发给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可以适时组织代表研读,征求代表的意见。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除特殊情况外,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七日前将法规草案及其说明、有关资料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二十一条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的法规案,在列入会议议程前,提案人有权撤回。
第二十二条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
各代表团审议法规案时,根据代表团的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第二十三条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对法规案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法规草案修改稿,对涉及的合法性问题和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
第二十四条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必要时,主席团常务主席可以召开各代表团团长会议,就法规案中的重大问题听取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主席团常务主席也可以就法规案中的重大的专门性问题,召集代表团推荐的有关代表进行讨论,也可以向有关专家咨询,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第二十五条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席团同意,并向大会报告,对该法规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二十六条法规案在审议中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经主席团提出,由大会全体会议决定,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作出决定,并将决定情况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报告;也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提出修改方案,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审议决定。
第二十七条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第二十八条交付市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表决未获通过的法规案,如果提案人认为必须制定该法规,可以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重新提出,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并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
第二十九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一般应当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和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的初步审查报告,由分组会议进行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制委员会关于法规草案修改情况的报告,由分组会议进行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三次审议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制委员会关于法规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分组会议对法规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常务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根据需要,可以召开联组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对法规草案中的主要问题或者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
第三十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可以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调整事项比较单一或者部分修改、废止的法规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或者遇有紧急情形的,也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
第三十一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在调研论证过程中,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征求有关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意见,并将有关情况予以反馈。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法规案时,应当邀请有关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列席会议;必要时,可以邀请常务委员会聘请的立法咨询专家和基层立法联系点负责人旁听会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根据会议的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负责人介绍情况。
常务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提案人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对法规草案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确立的主要制度、重大问题的协调情况等内容进行解读。
第三十二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对法规案进行统一审议,提出修改情况的报告或者审议结果报告和法规草案修改稿,对涉及的合法性问题以及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报告中予以说明。对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的重要意见没有采纳的,应当向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反馈。
法制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可以邀请有关专门委员会成员、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人员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三十三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以及利害关系人、相关群体等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法规案有关问题专业性较强,需要进行可行性评价的,应当召开论证会,听取有关专家、部门和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方面的意见。论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法规案有关问题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需要进行听证的,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有关基层和群体代表、部门、人民团体、专家、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
采取听证会形式的,应当在举行听证会的十五日前将听证会的内容、对象、时间、地点等在宁德人大网、闽东日报等媒体上公告。听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三十四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应当将法规草案在宁德人大网或者闽东日报上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但是经主任会议决定不公布的除外。征求意见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三十日。
第三十五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任会议同意,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对该法规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三十六条法规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三次审议后,仍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暂不交付表决;或者对个别意见分歧较大的重要条款,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单独表决。单独表决的条款经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后,主任会议根据单独表决的情况,可以决定将法规草案表决稿交付表决,也可以决定暂不付表决。
法规案暂不付表决的,由主任会议交法制委员会或者有关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审议。
第三十七条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三十八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法规案,因各方面对制定该法规案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法性等重大问题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搁置审议满两年的,或者因暂不付表决经过两年没有再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审议的,主任会议可以决定终止审议,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必要时,主任会议也可以决定延期审议。
第三十九条交付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未获得通过的法规案,如果提案人认为必须制定该法规,可以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重新提出,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第四十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应当自通过之日起十五日内报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四十一条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退回修改或者不予批准的地方性法规,经法制委员会进行修改后,由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的程序表决通过后,再报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四十二条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地方性法规,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法规公布后,法规文本以及草案的说明、审议结果报告等,应当及时在常务委员会公报和宁德人大网、闽东日报等刊载。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规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四十四条市人民政府、市监察委员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以及各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规解释要求。
第四十五条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负责研究拟订法规解释草案,由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
法规解释草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审议、修改,提出法规解释草案表决稿。
法规解释草案表决稿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并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四十六条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可以对具体问题的法规询问进行研究答复,并报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四十七条地方性法规的修改或者废止程序,适用本条例第四章、第五章的有关规定。
对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进行清理,可以采用集中修改或者废止的方式,对多部法规一并提出法规修改或者废止案。
第四十八条应当制定地方性法规但条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市人民政府规章。规章实施满两年需要继续实施规章所规定的行政措施的,应当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第四十九条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与有关的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协同制定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或者有关区域内实施。
第五十条常务委员会可以选取调整对象具体、法律关系清晰、便于操作执行等的立法事项,以不分章节、短小精悍、务实管用的“小切口”形式进行专门立法。
第五十一条常务委员会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建立完善联系与指导机制,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对法规草案和立法工作的意见。
常务委员会根据实际需要聘请立法咨询专家,发挥其专业优势,为地方立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
第五十二条常务委员会应当加强立法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发布立法信息、介绍情况、回应关切。
法规公布后,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制定贯彻实施方案、召开动员部署会,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学习培训、切实履行普法执法责任,推动法规全面有效实施。
第五十三条法规规定明确要求有关国家机关对专门事项作出配套的具体规定的,有关国家机关应当自法规施行之日起一年内作出规定,法规对配套的具体规定制定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有关国家机关未能在期限内作出配套的具体规定的,应当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说明情况。
第五十四条法规自施行之日起满两年,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要求市人民政府就法规实施情况向常务委员会作书面报告。
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组织对相关法规开展执法检查,了解法规的执行情况,提出落实和完善法规的意见。
第五十五条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组织或者委托第三方对有关法规或法规中有关规定,进行立法后评估,评估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五十六条市人民政府规章的备案审查,依照《福建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我受宁德市人大常委会委托,现就《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决定)作如下说明。
《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以下简称《立法条例》)自2016年4月17日施行后,宁德市人大常委会共制定出台15部实体性法规,为推动宁德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供了法治保障。2023年以来,立法法和省立法条例相继对地方立法的立法权限、程序和体制机制等作出修改完善。为了与上位法紧密衔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地方立法工作需要,进一步提升立法质量和效率,保障良法善治,有必要对《立法条例》进行适当修改完善。
(一)关于地方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根据立法法和省立法条例,对立法指导思想和原则进行补充完善,进一步明确地方立法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等原则。增加立法应当体现地方特色、内容明确具体等要求。(修改决定第二条、第三条)。
(二)关于地方立法权限和程序。一是修改地方立法权限。将设区的市立法权限从“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修改为“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二是完善年度立法计划的编制要求。规定年度立法计划应当明确项目类别、法规名称、提案人、起草单位、安排审议的时间等事项。三是规范法规草案起草要求。明确法规起草环节中涉及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收费等情形的,应当进行听证、论证,增强起草环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四是健全法规案听取意见制度,扩展了听取意见对象的范围,落实立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五是完善法规通过后公布的相关规定。(修改决定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一条、第十四条、第十八条)
(三)关于规章的备案和审查。鉴于《福建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对政府规章的备案审查工作已作出详尽、明确的规定,为避免重复上位法,修改决定删除了规章的备案和审查的条款内容,在附则中新增指引性规定:“市人民政府规章的备案审查,依照《福建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修改决定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九条)
(四)关于地方立法工作机制。一是结合我市立法实践经验,增加区域协同立法相关内容。二是将“小切口”立法的要求在条款中予以体现。三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增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咨询专家相关内容。四是新增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加强法规学习宣传、推动法规实施的内容。五是新增对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报告和执法检查的要求。(修改决定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
修改决定的内容和制定程序符合立法法、省立法条例等上位法的规定和精神,与上位法不存在冲突、抵触。
《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的决定》于2025年1月10日经福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于2025年2月27日经福州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并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漳州市海域养殖污染防治办法》于2024年12月5日经漳州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漳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漳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的决定》于2025年1月9日经漳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泉州市砂石资源管理规定》于2024年12月31日经泉州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并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莆田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莆田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的决定》于2025年1月10日经莆田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龙岩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龙岩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的决定》于2025年1月9日经龙岩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的决定》于2025年1月8日经宁德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法规通过前,福州、漳州、泉州、莆田、龙岩、宁德等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委托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召开论证会,征求部分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委员和省直有关部门的意见,并对法规进行修改完善。法规报批后,法工委再次召开有部分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委员和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论证会,对法规的合法性进行论证。3月11日,省十四届人大法制委第二十五次会议进行统一审议,认为上述八部法规与上位法没有抵触,建议本次常委会会议予以审查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