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大陆官方网站)-云开文化有限公司

400-023-6860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公司新闻

少林寺商标可以横行影视圈吗?

2025-08-05 03:08:27 小编

  

少林寺商标可以横行影视圈吗?

  IP输出是最近热议的少林寺商业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细究,他人拍摄影视作品名称中使用“少林寺”相关文字,是否必须获得少林寺的授权?对于“少林寺”这样具有强公共属性的文字,即使获得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其保护边界如何确定?其实质涉及41类服务商标相关核定项目的真实含义、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边界以及与著作权创作自由之间的制度协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少林寺方进行该类合作授权的重要基础是其41类上的注册商标,但是否拥有41类的注册商标,其授权行为就当然有效?根据互联网公开检索可得的信息,以及相关司法判例,我们倾向认为,少林寺方就影视作品名称进行IP许可可能缺乏权利基础和法律依据,亦背离了41类注册商标制度及知识产权法的本意。下文试对此进行探讨。

  嵩山少林寺为合法设立的宗教活动机构,注册地为河南省登封市,注册时间为1995年9月。

  经检索,嵩山少林寺名下、核定在电影相关项目上的部分主要注册商标情况如下: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落迹传教而兴建的一座寺院,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1]。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的发祥地,还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闻名,2010年,少林寺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

  从古至今,少林寺相关历史文化被广泛作为文学、影视等艺术领域的创作题材,作品数不胜数,仅以“少林寺”为名称的作品就包括但不限于清代文学家张岳龄的诗作《少林寺》、清代文学家沈大成的诗作《少林寺》、清代诗人田雯的诗作《少林寺》、清代乾隆皇帝的诗作《少林寺》,邵氏兄弟公司1976年出品的香港动作电影《少林寺》,1984年郭南宏执导的电视剧《少林寺》,知名歌手后弦演唱的歌曲《少林寺》等等。

  (一)在商标法项下,虽然少林寺方拥有注册商标,但仅依据第41类电影相关服务上的注册商标,无权禁止他人将相同文字在电影名称上进行合理的描述性使用。影视作品标题中使用“少林寺”文字必须获得“少林寺”注册商标权人的授权缺乏法律依据。

  1. 溯源商标注册核定项目的真实本义,与电影相关的具体商品或服务项目,指向的是电影的制作、发行、影棚设备提供方等,并不包括“电影作品”或“电影名称”。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编著的《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3],影视相关的服务主要集中在第41类项下4105“文娱、体育活动的服务”群组中,该群组中与影视相关的项目包括“除广告片外的影片制作”、“电影放映”、“广播和电视节目制作”、“电影发行”等,从文义可以看出,这些服务项目指向的是制作、发行、出品电影、节目等的主体,比如环球公司、迪士尼公司、华纳兄弟等。该群组以及整个《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中都没有出现“电影作品”“电影名称”之类的项目,其背后的考量当是因为如果这些项目上可以核准注册商标,就会禁止他人以相同或类似文字创作作品,从而产生极大的排他权,不当地剥夺原本属于公共领域的创作自由。

  根据商标法,商标核准注册后,商标权人仅能在注册商标核定的商品/服务上使用相关商标,也仅能在与核定商品/服务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服务上禁止他人使用相同或类似的商标。

  因此,嵩山少林寺虽然就“少林寺”文字在41类4105群组“节目制作”上享有注册商标权,但其获取的专有权利范围应是指:自己或授权他人使用“少林寺”商标标识,以指示电影作品等节目的制作、出品主体的权利;其禁用权范围应是指:禁止他人在与“节目制作”相同或类似的服务上使用与“少林寺”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的权利,上述注册商标权并不包括禁止他人在电影等作品名称上合理使用“少林寺”,进而垄断“少林寺”字样在将来所有可能产生的艺术作品中作为名称使用的权利。

  云开全站Kaiyun平台

  2. 少林寺具有极强的公共文化遗产属性,其被41类注册商标权垄断不符合知识产权法的根本目的,社会公众在自由创作时有权对其进行合理的描述性使用。

  知识产权制度的根本目的并非一味保护专有权利,而是协调知识产权专有性与知识产权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为了防止创作者、创造者的专有权成为公众获取知识和整个社会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障碍,知识产权专有性不仅只在法定范围内有效,法律还允许权利人以外的其他人在一定条件下自由使用受保护的知识产品。[4]《商标法》第59条规定,“注册商标中含有的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或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或者含有地名,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此条款说明正当使用是商标法的基本制度之一,当注册商标包含普通名词、具有描述性时,他人出于说明或客观描述商品特点的目的,以善意且必要方式使用该标识,不会导致相关公众将其视为商标而发生来源混淆的,属于正当使用。

  少林寺是集佛教、武术、建筑、历史等为一体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其名称和历史文化属于公共领域的一部分,该公共属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均有权以此为主题进行自由创作,事实上古往今来也诞生了众多以“少林寺”取材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存在对弘扬少林文化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电影主题相近的情况下,创作者可能需要使用相同或近似词汇作为电影名称对电影作品进行概括。仅允许他人以少林寺为题材进行创作,却禁止在名称中使用“少林寺”对作品进行概括,明显不合常理。

  3. 多个生效判例认定使用电影名称的行为属于描述性使用,而非商标性使用,不侵犯41类电影相关服务上的注册商标权。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功夫熊猫”商标侵权纠纷[(2013)高民终字第3027号]中认为,原告虽然享有第41类“电影制作”上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但被告在《功夫熊猫2》电影中使用‘功夫熊猫’字样作为电影名称,是为了说明电影的内容和特点,并不是作为表明其电影制作方或者类似商品、服务的来源使用,并非商标意义上的使用行为,相关消费者也能够准确识别该电影是由梦工厂公司、派拉蒙公司等制作,因此被告的行为不构成商标侵权。最高人民法院在该案再审[最高人民法院(2014)民申字第1033号]中肯定了前述裁判观点。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在“使命召唤案”[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2016)沪0115民初29964号]中亦认为,“电影名称的主要功能在于描述和概括电影内容,同时也起到区别于其他电影作品的作用。而商标的主要功能在于标示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两者范畴不同,实现的功能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虽然电影名称存在被注册为商标的可能,但电影名称并不能等同于商品或服务标识。动视公司在第41类服务上注册了“使命召唤商标,代表动视公司在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等服务上取得了商标专用权,以区别于其他制作方、发行方等,但其权利范围不能延及电影名称的使用,被告华夏公司使用‘使命召唤’作为电影名称并未侵害动视公司对‘使命召唤’享有的注册商标专用权。”

  笔者认同上述判例的分析,仅在41类电影相关服务上持有注册商标无法禁止他人将相同文字在电影名称上进行合理的描述性使用,尤其考虑到“少林寺”本身的公共属性,其通过注册商标权获得的禁用权范围更加应该受到审慎限制。

  (二)在不正当竞争法项下,电影名称可能作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获得保护,但少林寺方是否能享有此类知识产权权益仍存在疑问。

  由于电影名称是极度精简的短语,通常情况下,创作者拥有以相同或类似短语命名不同电影的自由,相关短语也不能被简单的注册商标行为所垄断。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电影作品在市场上实际形成的高知名度,为防止相关公众看到相同名称的其他电影作品时,误以为其与在先同名的知名电影作品存在授权关系或误认为是主创人员相同、故事情节连续的系列电影,该电影名称可能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

  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在“泰囧案”[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三终字第4号]中指出,如果电影的知名度足够高,相关公众看到某个电影名称,就能和特定电影作品对应起来,此时电影名称能够发挥区别商品来源的作用,属于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应当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

  据检索,少林寺及其关联公司确实参与了部分少林寺相关影视作品的协助拍摄或授权,比如2021年电影《少林寺之得宝传奇》、2007年电视剧《少林寺传奇》、2009年电视剧《少林寺传奇2:十三棍僧》、2011年电视剧《少林寺传奇3:大漠英豪》等,但其是否能享有反法项下的相关权益仍应受到诸多限制。

  反法项下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的权益应当归属于为推广该电影商品进行了大量实质性投入的主体,一般为影视作品的主要制作、出品、发行推广主体。根据初步检索信息,少林寺对相关影片的参与更多是品牌授权、或协助拍摄的角色,如2007、2009、2011年的三部《少林寺传奇》系列电视剧上标注少林寺为协拍单位,2021年电影《少林寺之得宝传奇》片头标注“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嵩山少林寺全资控股)独家授权”,但并无证据显示少林寺对这些作品享有著作权,或系主要的出品、投资、推广主体,其商标授权行为(根据前述分析该行为本身的效力亦存疑)、协助拍摄行为并不当然使其对相关影视作品的标题享有反法项下的知识产权权益(如有相反合同约定的除外)。

  更重要的是,“少林寺”是知名文化地标,且客观上已经有众多以少林寺为名称的影视作品,相比“泰囧”等本身具有极强独创性和显著性的电影名称,“少林寺”作为电影名称受反法保护的门槛(比如知名度的证明标准)应当更高、保护范围(比如近似性的认定标准)更为特定,比如,《少林寺之得宝传奇》,即使能够作为有一定影响的作品名称进行保护,其保护的范围应该是禁止他人作品标题中对“少林寺得宝传奇”这一全称的相同或近似使用,而不能完全禁止他人对“少林寺”或“少林”字样的使用。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倾向于认为,但凡拍摄一个影视作品,名称中如果使用“少林寺”或“少林”字样,就要获得少林寺授权,并不具备切实的法律基础,尽管少林寺根据41类注册商标权已经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影视作品合作授权活动。

  当然,上述分析并不意味着拍摄影视作品不需要考虑少林寺方的任何权利。比如,作品内容仍应尊重少林寺的宗教、历史及文化形象,不得进行歪曲、诋毁,否则可能存在侵犯嵩山少林寺名誉权的风险,若在影视衍生品如本子、笔等文具上商标性使用“少林寺”字样,由于嵩山少林寺在第16类文具相关商品上有注册商标,仍需向其取得授权。但这些不在本文核心讨论范围内,故不赘述。

  [3]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审查审理指南》,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的《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是在我国申请、注册商标时指定商品、服务项目的主要参考依据。

  云开全站Kaiyun平台

  [4]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这篇文章围绕“少林寺”商标在影视作品名称中的使用授权问题展开专业分析,核心观点是:少林寺虽持有第41类影视服务商标,但无权垄断“少林寺”字样在影视名称中的合理使用,其法律依据和论证逻辑可从以下三方面点评:

  文章指出,少林寺在第41类“节目制作”等服务的商标权仅覆盖制作、发行主体的标识功能,而非作品名称本身。商标法保护的是来源识别性,而非内容描述性使用。结合《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的文义解释,影视服务项目(如“节目制作”)指向的是制作方而非作品名称,因此他人使用“少林寺”作为电影名称属于合理描述,不构成商标侵权。这一观点得到司法判例支持,如“功夫熊猫”案中法院明确区分了商标性使用与描述性使用。

  文章强调少林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其名称和历史文化属于公共领域。商标法第59条的“正当使用”条款允许社会公众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描述性词汇(如地名、通用名称),以保障创作自由和文化传播。这一分析揭示了知识产权制度需兼顾专有性与社会性,避免商标权过度扩张挤压公共领域。

  文章承认高知名度影视名称可能受反法保护(如“泰囧”案),但指出少林寺参与影视作品多为“协拍”或品牌授权,并非主要出品方,难以主张对名称的独占权益。此外,“少林寺”作为通用名称的保护门槛更高,其保护范围应限于全称(如《少林寺之得宝传奇》)而非单独“少林寺”字样。这一分析结合行业实践与判例,体现了对反法保护边界的审慎考量。

  总结:文章通过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公共领域理论的多维论证,批判了少林寺试图通过商标授权垄断影视名称的做法,主张法律应保护创作自由与文化传播。其论证严谨,引用判例典型(如“功夫熊猫”“使命召唤”案),对知识产权权利边界与公共利益的协调具有启示意义。

联系专业的商务顾问,制定方案,专业设计,一对一咨询及其报价详情
服务热线服务热线 400-023-6860
免费咨询服务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400-023-6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