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证实因涉嫌刑事犯罪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据报道,他涉嫌资金挪用侵占、严重违戒,以及维持数十名女性“私生子”等丑闻,严重违反佛教戒律。7月28日,中国佛教协会同意对释永信的戒牒予以注销——这彻底击碎了公众对“佛教精神领袖”的想象。
公开资料显示,释永信,俗名刘应成,男,汉族,1965年9月6日出生,安徽颍上人,第九至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首位拥有MBA学位的方丈。1981年,释永信前往少林寺出家,并拜方丈行正长老为师。1986年,成立少林寺拳法研究会。次年,行正长老圆寂,释永信担任少林寺管委会主任,主持寺院事务,并成立少林寺武术队。
1998年,释永信成立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1999年,释永信升任为嵩山少林寺第30代方丈,也是少林寺建寺以来最为年轻的方丈。
此后,少林寺在释永信的运营之下,不断扩张商业版图,业务横跨文化、餐饮、药品、服饰、演出等多个领域,注册多个公司和商标海外少林寺分布广泛,信仰的神圣面纱逐渐被商业与资本撕裂。
释永信,不只是一个寺庙的领导者,更是一个商业帝国的操盘手。这位曾被尊崇为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的人物,一夜之间从信仰领袖沦为众矢之的,也让信仰体验的消费,瞬间崩塌。
当宗教被商业资本全面绑架,当信仰成为了“CEO”的舞台,消费者的信任基础便开始崩溃——释永信被查,不仅是他个人的坍塌,也是宗教的道德危机,更是信仰经济的断裂点。
释永信执掌下的少林寺,早已脱离了传统“清修之地”的形象,被他塑造成了一个商业化的IP,并精准把握了流量密码,用微博、网站、短视频账号构建起信仰买卖的“流量池”。
根公开资料显示:自1999年释永信担任少林寺第是三代方丈后,少林寺就开始布局线下线上的“IP流量池”:
1999年,建立少林文化研究所,提出“少林学”概念;2001年,创建少林寺网站;
2008年,在释永信的带领下,少林寺开通淘宝店铺,开始销售禅修用品、少林元素等文创作品;
2012年,担任中国第一家佛教高等院校河南佛教学院院长;释永信先后出版了《禅露集》《动身不动心》《少林学论文选》《少林功夫》等多部作品;
此外,释永信还开通了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个人账号与少林寺官方账户,截至发稿前,其个人微博账户达88.2万粉丝。
另据多家媒体报道,“释永信2008年还涉足电商,上线淘宝店‘少林欢喜地’,2020年年销售额达2300万元,2021年少林寺入驻抖音后,释永信个人账号半年粉丝破千万,直播带货首秀超过500万元。”
流量入口: 2001年就上线的官网,是它的“PC端门户”;拥有上万粉丝的微博、抖音账号,是它的“自媒体流量入口”;遍布全球的“少林文化中心”,则是它的“线下体验店”。
付费产品: 淘宝店上售价从几十到数千的“开光”文创,是它的“周边衍生品”;高昂的门票和演出,是它的“核心付费内容”;而授权给各类商业公司的“少林”品牌,则是它最值钱的“无形资产包”。
从互联网营销、电商运营到社交媒体传播,释永信成功地将一个抽象的文化信仰,打包成了一个可供消费、交易、甚至投资的“产品”。
然而,被释永信打包成“信仰消费”的产品,终将因他而面临爆雷的风险:当品牌价值与IP核心人物深度绑定,一旦IP人物出现违背公序良俗的负面事件,整个品牌就会瞬间面临信任崩盘——释永信被查,让所有购买过“少林”相关产品、服务和体验的“信仰消费者”,成为了这场危机的直接受害者。他们投入的真金白银和情感信任,一夜之间变成了可笑的“不良资产”。
与普通商品消费不同,信仰消费的核心,是为满足一种非物质的精神需求。信众或游客在寺庙的消费行为——无论是捐赠香火、购买开光法物,还是参加价格不菲的禅修班——其背后都蕴含着对神圣性的敬畏、对心灵平静的渴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他们“购买”的并非物品本身,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与承诺。
释永信事件的致命打击在于,它将这种神圣的“精神契约”彻底撕毁。当方丈的私生活丑闻与贪婪的商业操作公之于众,消费者猛然发现,他们虔诚投入的真金白银和情感寄托,可能只是流入了某个人的口袋,滋养了一个商业帝国的贪欲,甚至被用于维持一种与教义背道而驰的奢靡生活。这种背叛感,远超买到假货的愤怒。它不仅是金钱的损失,更是情感的欺骗和精神的重创,让原本寻求慰藉的人,反遭更深的虚无与幻灭。
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乃至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其信任崩塌势必会引发一场多米诺骨牌效应。公众的质疑将不再局限于释永信个人或少林寺本身,而是会迅速蔓延至所有进行商业化运营的宗教场所:
“法物流通”还是“商品销售”?人们会怀疑那些“开过光”的商品是否只是流水线上的工业品。
“弘扬佛法”还是“流量变现”?人们会对所有打着宗教旗号的直播、短视频和文创产品抱持更深的警惕。
这场危机迫使整个社会去拷问一个根本问题:宗教与商业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何为合理的“以寺养寺”,何为贪婪的“借佛敛财”?
当这条界线因个别人的贪婪而变得模糊不清时,这势必也会对那些真正恪守清规、需要香火钱来维持清修和从事慈善的寺庙造成负面影响。
据消费保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8日,共收到“寺庙”“宗教”相关投诉十余件,主要投诉问题涉及虚假宣传、服务态度差、价格纠纷、捆绑消费等方面,其中虚假宣传占比高达24.44%,服务态度差和价格纠纷次之,分别占比15.56%、11.11%。
释永信事件为所有试图在商业化道路上狂飙的宗教机构敲响了警钟:信仰,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脆弱资产。 一旦失去了信众最根本的信任,无论建起多么宏伟的商业帝国,拥有多么惊人的流量,其价值终将归零,最终坍塌为一片信仰的废墟。Kaiyun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