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北京市政协举行专题协商会,多位与会委员和专家就“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建言献策。
今年,市政协文旅卫体和文史委员会联合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围绕“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主题,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备案博物馆达241家,居全国城市首位,其中,国有博物馆183家(央属70家、市属58家、区属55家)。云开全站Kaiyun平台博物馆藏品总量1722.16万件/套,专业技术人员6472人,均居全国首位;馆舍面积320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省)。2024年度,北京地区博物馆共举办线万场次,居全国第一。
2025年上半年,11家改革试点博物馆共计开展7场收费展览、开发124项研学教育活动、推出83款文创餐饮、上新1054款文创衍生品。
“北京现有高等院校92所,其中有27所高校建设了博物馆48座,在市文物局备案的高校馆有13座。这些博物馆底蕴丰富深厚、特点突出。”市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馆长施光海十分关注高校博物馆建设。
他建议,文物部门加强对高校博物馆的行业管理和指导。按照《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联合认证、共建共管机制,尽快对符合条件的高校博物馆全数予以备案,云开全站Kaiyun平台暂不能进行备案的高校博物馆也要认定为“类博物馆”,纳入博物馆行业管理体系。
同时,加大对高校博物馆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公众服务能力建设和特定项目的投入,引导和鼓励所有高校博物馆参与博物馆等级评定,推动馆舍面积、从业人员、开放时间、观众数量等问题的解决。
民进会员、大稿国际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楚智程说,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古都,积淀了丰厚的文物资源,大量流散于民间的珍贵文物、专业性藏品由民营机构与私人藏家悉心珍藏。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备案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87家,占比36%。这些博物馆不仅馆藏文物数量可观、品类丰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应以集群化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建立起来、生存下去。
他建议,借鉴中关村科技园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等成熟的运营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以集群化的方式拼多组大,解决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面临的统一管理、考核评价、补贴落地、主管单位监管等难点痛点问题。
丰富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集群业态,在园区内围绕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规划建设酒吧、餐饮、住宿等综合消费配套服务内容,打造博物馆集群生态圈新模式。如通州区梨园地区的艺术区近年尝试以当代艺术+智能科技为主题,引入多家各类特色主题博物馆,配合各类主题餐饮、咖啡店等,形成综合消费体验的新生态圈。
在调研组专家、中国文物报社博物馆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李晨看来,面对日益增长的公众文化需求,要提升策展能力,推动“博物馆之城”走向“展览之都”。
他建议,建立策展人认证机制。推动博物馆开放藏品资源和研究成果。支持博物馆设立“策展人工作室”,探索建立博物馆展览交流推广平台和博物馆策展人联盟组织。
鼓励博物馆与机构合作开展临展,可采用博物馆提供内容、机构负责运营的合作模式。在政策层面,可出台激励措施,如贷款贴息、项目奖励、房租补贴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展运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良性机制。
建议在重点市、区属博物馆展览空间提升改造,北京文化题材原创精品展览产品策划以及繁荣文旅消费的大型特展产品落地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打造“大展看北京”品牌。同时,提升展览国际化水平,出台专门支持政策,支持国外博物馆入境展览在京首展。
“我现在是在宛平城的‘赤脚医生博物馆’门前。”丰台区政协委员、北京丰台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蕊进行视频连线发言时表示,经过阶段性保护更新,随着“卢沟桥历史博物馆”“宛平县衙博物馆”“马可·波罗文献博物馆”“留声咖啡博物馆”等植入,宛平城成为新的博物馆聚集区。
在产权手续层面,她建议市政府给予政策支撑,尽快完成土地征收与国有建设用地带地上物的招拍挂工作。在基础配套层面,由市级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加快推进电线入地、供水与排水管线铺设等市政工程。
杨蕊建议将宛平城打造成文旅融合的博物馆聚集区,“因宛平城历史地位的特殊性,作为博物馆聚集区的试验田,建议由市级统筹考虑推出消防、公共设施、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立项等专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