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占海南后,为巩固其在沦陷区的全面统治,在经济掠夺的同时还极力实施奴化教育,灌输奴化思想,试图以文化侵略来消磨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这些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兴办一些学校,进行奴化教育;二是通过各类宣传,宣扬日本侵略的合理性。
日本军队登陆海南岛后不久,就在各地占领区设立各类学习日语的学校,针对市民、伪政权中的人员进行日语教学。1940年后,日本人在海南各县城及重点乡镇,共创办日语学校73所,强招学生4000余人。此外,日军还招引日本佛教徒到海南设立“日华佛教会”,在海南的寺庙中设立日语学校,招收学生100余人,以宗教教育达到麻痹信众思想的目的。1940年6月,日本人在海口设立日本语学校,被称为大龙日语学校,招收学生430名。
日军侵占时期,海口的教育遭到极大破坏,原有学校大多被迫停办或停课。日军为标榜亲善也兴办了一些小学,为了向学生灌输“中日亲善”的思想,其主要教员均由日军委派,强制学生学习日语。
为吸纳海外海南华侨的汇款,日本人又设立了琼崖华侨协会。该会于1939年底在日伪的策划下开始筹备,1940年1月5日正式成立,陈尊甫任理事长,会址设在海口得胜沙路23号(10月迁到定东门内19号),此后又在文昌、嘉积、万宁等海南华侨众多的地区设立支会。为了扩大宣传,琼崖华侨协会于1940年5月1日创办《琼侨报》,陈天夫任主编,其创办主旨是所谓的“力行海宣传,将国内光明实况介之侨胞,冀迷者悟,而醉者醒,共同集合于和平建国旗帜之下,作新建设之迈进也”。
为了将日本的侵占合理化,日本在此时期还出版了一系列报纸与刊物。其中最早创办的是《海南迅报》,用中文发行,以宣传日军的“宣抚”活动。此后,日本人还创办了《海南新闻》。1943年,《海南新闻》与《海南迅报》合并,并委托日本每日新闻社来经营。
《经济旬报》,是当时伪琼崖临时政府所属琼崖统制局编辑的中文刊物。所谓经济统制,就是战争时期经济的统一管制。日本侵占海南岛后,即在伪政权中设立统制局,以实现经济管制、以战养战的目的,该刊物主要以宣传日本所谓大东亚战争的合理性及所谓的汪伪政权主张的“日华合作”为主。
《琼海潮音》,由海口琼海潮音社出版,是日本侵占海南岛时期出版的中文刊物。在此时期,日军控制的海南几份报纸与这份刊物都有紧密联系,其作者群也是相互交叉的,或者说都是一个母体下的衍生品,其理论与组织的核心是前文所说的《海南迅报》报社。例如,《琼海潮音》在创办时,《海南迅报》报社总编辑曾景来任《琼海潮音》主编。《海南迅报》创办不久就在报社工作的陈天夫,曾在《琼海潮音》上撰文称,《黎明》的编者与作者及曾景来都是《海南迅报》机构内的人。由此可见,上述刊物在日军占领当局的控制下,实际上是一体化操作的关系。
为实现所谓的“海南岛开发”,日本人还创办了介绍海南岛的专门刊物——《海南岛》杂志,成为这个时期编辑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日文刊物。《海南岛》的编辑、发行兼印刷人为马场修次,该刊物由日本军队侵入海南岛后,日本企业组成的海南岛农林业联合会发行,1941年3月创刊,最初每月发行一次,非卖品。Kaiyun中国